農業旅游是指居住在農莊,有時還參加農田或農場勞動的旅游,這種旅游有利于保護傳統風景。農業旅游主要是為那些不了解農業、不熟悉農村,或者回農村尋根,渴望在節假日到郊外觀光、旅游、度假的城市居民服務的,其目標市場主要在城市居民。農業旅游的發展,不僅可以豐富城鄉人民的精神生活,優化投資環境等,而且達到了農業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發展農業旅游作用頗多。有利于拓展旅游空間,滿足人們回歸大自然的愿望。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不再僅僅滿足于衣食住行,而轉向追求精神享受,觀光,旅游、度假活動增加,外出旅游者和出行次數越來越多。一些傳統的風景名勝、人文景觀在旅游旺季,往往人滿為患,人聲噪雜。旅游農業的出現,迎合了久居大城市的人們對寧靜、清新環境和回歸大自然的渴求。有利于實現農業的高產高效等目標。利用農業和農村空間發展旅游農業,有助于擴大農業經營范圍,促進農用土地、勞動力、資金等生產要素的合理調整,提高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同時又可以農業旅游為龍頭,帶動餐飲、交通運輸、農產品加工等行業的發展,增加農業生產的附加值。有利于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農業旅游為招徠游客,除了在景點范圍內營造優美的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景觀場所外,必須綠化、美化周圍地區的田園和道路,維護農業與農村自然景觀,改善城鄉環境質量。
開發農業旅游,要堅持以農業為基礎,利用農業、農村資源,興辦休閑旅游事業,然后逐步過渡到旅、農、工、貿綜合發展,從而在農村這片廣闊的地域上尋找并創造出城市旅游點無法與之媲美的農業旅游景觀特色。根據系統設計的指導思想,為了在農業旅游系統中建立不同門類的子系統,從而建設各具特色、內容多樣、輕松愉快的不同農業旅游模式,我們就要研究農業旅游的基本特點。
一般認為農業旅游具有以下基本特點:
(1)農業特性。旅游農業是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開發其旅游功能的,旅游農業的引人入勝主要是優美的田園風光。在開發旅游功能的過程中,可能局部地改變原來的農業生產結構,但農業生產仍是旅游農業的主要方面,所以要防止旅游農業的過度開發,避免破壞基本農田保護區等。
(2)生態特性。旅游農業的發展的目標之一是調整人和自然,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旅游農業的興旺也要得益于寧靜優美的生態環境、天然的自然景觀以及純樸的鄉村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等。因此,在開發建設旅游農業過程中,盡可能不破壞原來的自然生態環境,減少人工作用,促進農業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3)娛樂特性。旅游農業除了具有優美的生態環境外,還應具有一定程度的娛樂性,否則也不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娛樂性主要體現在觀光、農業體驗、民俗活動和自然探險等富有農村農業和自然風光特色的游樂活動中,而人工游樂設施則適可而止。
綜觀目前國外農業旅游的發展情況,根據農業旅游的性質、定位、經營等方面的特點,農業旅游發展模式主要可分為三大類:
(1)傳統觀光型農業旅游。主要以不為都市人所熟悉的農業生產過程為賣點,在城市近郊或風景區附近開辟特色果園、菜園、茶園、花圃等,讓游客入內摘果、拔萊、賞花、采茶,享盡田園樂趣。
(2)都市科技型農業旅游。以高科技為重要特征,在城內小區和郊區建立小型的農、林、牧生產基地,既可以為城市提供部分時鮮農產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觀光收入,兼顧了農業生產與科普教育功能。
(3)休閑度假型農業旅游。主要是利用不同的農業資源,如森林、牧場、果園等,吸引游客前去度假,開展農業體驗、自然生態領略、垂釣、野味品嘗,住宿、度假、游樂等各種觀光、休閑度假旅游活動。
農業旅游是旅游與農業交叉形成的新型旅游產品,它融農業生產、觀光、修身、參與、體驗、習農、品嘗、購物、娛樂、度假等等為一體。它的理想境界是開化而不失原始風味,文明而充盈鳥語花香,現代感十足而又滿溢楚辭漢賦唐詩宋詞的詩情畫意。當越來越多的人徜徉在田園風光之中的同時,也給當地農業建設注入了無窮的活力。我國地大物博,民族風味濃郁,應借鑒國外經驗,大力發展我國的農業旅游,使之成為我國旅游業與農業新的增長點。
農業旅游充分表現和突出本地區農村自然景觀和農業產業特色,不能停留在“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的傳統低層次產品上,要提高農業旅游產品的層次。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使游客每到一處都有新的意境、新的感受、新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