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專項債流向看,新基建占全部基建的比例約為24%左右,子行業中軌道交通是主要發力點,而5G、大數據等狹義新基建的比重并不高。
根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2月末,我國共發行了9498億專項債,且資金全部流向基建領域(2019年9月國常會規定2020年的專項債資金全部不能流向土儲棚改領域),其中用途為廣義新基建(即包含軌道、產業園、新能源、互聯網、污水處理、停車場等產業在內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專項債資金共2319億,占全部專項債資金比約為24%。分項看,資金用途中明確指出流向軌道交通項目的專項債資金共計977億,約占全部新基建比重42%;流向醫療衛生領域的專項債資金約為279億;流向生態保護的專項債資金共計109億。
專項債作為基建投資資金來源的重要渠道,在中央明確專項債可以作為重大項目資本金之后,我國已經有多個省份通過“專項債+市場化融資”項目出現。后期地方政府可能強化這種組合方式,吸引金融機構、民營資本參與新基建投資,推動2020年中國新基建投資增速回升,與此同時為適應新基建投資,地方專項債新增限額或調整。